資金流入加速
美股連創新高帶動全球風險情緒升溫,港股升勢得到鞏固。15日恒生指數大漲1.2%,盤中一度突破24000點大關,恒生國企指數上漲1.8%,收于10436點。至此,恒生指數2017年內的累計漲幅達到9%,恒生國企指數累計漲幅達11%,在全球主要股指中雙雙位居前列。相比之下,美股標普500指數今年內上漲4.41%,日經225指數上漲3.56%,歐洲斯托克50指數上漲2.08%,上證綜指上漲4.61%。
值得注意的是,春節假期過后港股市場成交量呈現穩步上升的態勢。15日港股大市全日成交額達到1110.35億港元,創下五個月新高。過去一周的日均成交金額從此前的500多億港元上升至900億港元左右。
資金流入加速是推動港股上漲的重要動力。內地南下資金方面,萬得統計顯示截至2月15日,滬港通制度下的港股通資金已經連續35個交易日實現資金流入,2017年以來的累計流入規模達到381億元人民幣,深港通下的港股通自開通以來一直保持資金流入,今年內累計流入規模達88億元人民幣。
銀行、保險、汽車等成為南向資金的主要標的。建設銀行、中信銀行、工商銀行、中國太保、中國人壽、吉利汽車、北京汽車、比亞迪股份、長城汽車等成為十大成交活躍股排行榜上的常客。
與此同時,全球資金也出現回流香港市場的跡象,對港股市場流動性形成進一步支撐。有業內人士表示,近期海外資金的風險偏好提升并開始回流新興市場,由于人民幣貶值壓力緩解以及港股估值處于低位,海外資金對中國資產的偏好增加,而香港市場上中國公司占比較高,成為海外資金的首選。
“香港是今年以來全球表現最好的市場,這得益于多個因素的支持。”香港中環資產基金經理楊延德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年初海外投資者很擔心中國經濟和人民幣的穩定,但開年以來美元升勢放緩,人民幣短期企穩,中國經濟的系統性風險降低,此前一直低配港股海外投資者開始增加配置,帶來強勁的買盤。
楊延德還指出,春節過后,無論是險資還是私募都很積極地利用港股通渠道“南下”,起到了穩定器的作用。“南下”資金活躍,意味著對香港信心增強,形成撬動作用,促使更多投資者進入香港市場。
據楊延德透露,去年9月中環資產旗下基金的港股倉位大概在兩三成左右,目前其港股倉位已經上升至四到五成。若加上通過QDII投資的美國上市中概股,中環旗下基金與中國掛鉤的投資超過六成。
重估之路或延續
在重回24000點后,恒指能否一鼓作氣,再上一層樓,對此多數分析師的看法偏向樂觀。
中金公司首席策略分析師王漢峰認為,2016年已經開始的中國市場重估之路將在2017年延續。首先,中國經濟增速在經歷了多年持續下滑之后有望在2016年接近降速的拐點,后續可能逐漸見底而不再繼續下行;第二,有關地產、債務與人民幣貶值等問題,中國固然存在這方面的挑戰,但市場很多看法似是而非,夸大了問題;第三,盡管中國在過去這些年政策潛力已經被挖掘較多,但改革的潛力依然較大,只要對路的改革框架建立,城鎮化需求釋放的空間巨大。
王漢峰表示,目前海外投資者依然低配內地資產、港股估值無論相比自身還是相比其他市場都處于相對低估的水平等因素支持下,持續看多香港中資股。對恒生國企指數2017年的目標預期為11500-12000點,且這一目標不排除繼續被上調的可能。
匯豐中國證券研究主管孫瑜在今年初就曾建議投資者大膽介入港股。他此前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專訪時表示,在2015-2016年期間,海外投資者從亞太新興市場大規模撤出。近期資金流出加速正是由于投資者對特朗普政策的誤判。孫瑜預計隨著市場對特朗普的認識回歸理性,美元強勢將達到階段性的頂點,資金會開始回流新興市場,與此同時內地資金配置港元資產的需求將持續,在內外兩個力量推動下,香港市場會出現比較大的上漲機會。
興業證券全球首席策略師張憶東、資深策略分析師李彥霖發布的最新報告認為,保險、基金、銀行等機構資金將是內資流入香港的主力,配置需求潛力巨大,增量資金具有持續性。在A股舉牌模式受制約后,港股低估值藍籌股對險資的吸引力更大,保守估計2017年保險資產3%的資金將配置港股,至少2500億人民幣的增量資金。公募基金有望帶來500億元的增量。銀行理財資金也有望帶來千億以上的增量資金。
金融股仍是首選
港股市場本輪反彈呈現普漲格局。萬得統計顯示,2017年以來周期板塊領漲香港市場,恒生原材料指數以21.5%的漲幅居首,工業、地產建筑業、金融業漲幅也都超過10%。而表現最差的電訊業漲幅也在6%以上。
“以往的反彈行情中,輪動通常局限在幾個板塊上,但今年初以來香港中型股的板塊輪動很快。”楊延德認為這意味著很好的投資機會,并看好短期銀行股的表現。他表示,目前香港市場上的中資銀行股估值便宜,市凈率僅為0.8-0.9倍,且普遍較A股存在一定折價。此外通脹預期走強也利好銀行股。
孫瑜認為,金融板塊將是海外回流資金的首選,建議配置銀行和香港市場上的券商股,尤其是與深港通聯系較高的券商。
“再通脹”主題也是港股市場上的熱門。德意志銀行最新報告表示看好“再通脹”投資主題,重申看好中資金融股以及能源和工業板塊。該行分析師指出,在近期的上漲中,周期性股份包括金屬、內房、信息科技等表現最好,而內銀、中資券商、能源股均屬落后板塊,預計在需求改善、再通脹、企業盈利上調及資金流入轉強等因素支持下,H股未來仍有巨大的潛在升幅。
摩根士丹利最新報告也看好港股,理由是新經濟行業盈利上升、中國金融風險及經濟硬著陸風險下降,并預計未來12個月約有190億至300億美元(約合1482億至2340億港元)“北水”將流入港股。該行分析師看好股本回報率較高、杠桿比率較低及受惠于經濟結構性轉型的新經濟股,并表示原材料股也可得益于基建投資對商品的龐大需求。